曼•雷

     曼•雷(Man Ray 1890年8月27日-1976年11月18日)。独特的视角和无与伦比的想法,让曼•雷占据了艺术史上的一席之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艺术变革时期,他是拓荒者;现代艺术的巅峰时期,他是杰出的代表;世界艺术摄影史上,他是奠基人;达达运动和超现实主义两大流派中,他是伟大的艺术家;摄影与绘画两大领域中,他是举足轻重的大师。在曼•雷的作品中你永远能够看到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与对现实艺术的反叛精神。
     俄罗斯摄影大师亚历山大•罗钦科将艺术的发展划分为:“人们对于栩栩如生的追求;从客观写实转变为对人物内心的刻画;风格化发展,为了绘画而绘画;抽象化,即非客观性的,完全脱离了实物‘束缚’的绘画”四个阶段。而艺术在第四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梦境”一直是诸多现代艺术大师的创作源泉(如:萨尔瓦多•达利、马赛尔•杜尚、胡安•米罗等),这一现象可以看作是艺术“写实主义”发展到巅峰之后的必然结果。然而,在曼•雷看来,“梦”往往是“不诚实”的。在1945年的一次展览中,曼•雷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是这样的:“我的目标不是为了记录梦境,而是决心找到实现它们的方法”。
      曼•雷的创作,是在探寻艺术表达的新思路,也是探寻艺术型式的转变。今天我们将曼•雷的摄影、绘画作品并置展出,旨在反映艺术家对视觉型式上的深入探索与绘画语言上的大胆尝试。这些在构图手法上特立独行的摄影作品,给人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在这一系列的摄影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艺术家采用模糊、俯仰、变形、反差等手法试图摆脱摄影的写实性,这种拍摄手法在今天我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但退回到一百多年前,这种大胆的创举则令人瞠目结舌。这些绘画作品,是他从“仙人掌”上获取的灵感,但是,艺术家并非是对于实物的写生,而是将想象中的仙人掌描绘了出来。曼•雷在很早前就意识到摄影作品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 “诚实”。而这种“诚实”与绘画相比,它束缚了艺术的表达。摄影的客观写实性所带来了束缚需要用其他艺术形式表达。恰如他自己的所说:“我所绘的皆是无法用相机拍摄之物,它们来自想象,来自无意识。我所摄的皆是我不愿去绘画之物,它们已是现实中具体的存在。”这也是曼•雷对摄影与绘画关系的自我阐释。

----------------------------------------------------------------------------作品

 

安塞尔•亚当斯

     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1902.2.20-1984.4.22),著名风光摄影大师,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和摄影教育家,他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摄影事业中。直到今天,亚当斯的摄影理论仍是摄影基础的必修课程。
     亚当斯13岁离校自学音乐,梦想成为钢琴家。14岁时由于用功过度,健康受到损害,到约塞米地的舅父家去疗养。他去约塞米地公园游玩时,获赠一台照相机,从此开始用摄影来表现约塞米地的风景,并奠定了他一生在摄影事业上作出卓越贡献的基础。亚当斯对约塞米地国家公园情有独钟,他用摄影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约塞米地的美丽,而约塞米地也用自己鬼斧神工的美景造就了这位令人景仰的摄影大师。亚当斯用他拍摄的中风光作品在向人们表达大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而大师更是将他一生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当中。2010年4月泰吉轩画廊以——《重访约塞米地》为题,将安塞尔•亚当斯的约塞米地作品展献给大家。
      尽管安塞尔•亚当斯已经去世多年,他作为摄影大师遗留给我们的财富依然存在。他的作品仍出现在任何一个角落,小至明信片、大到声望显赫的博物馆,几乎世界上每一家拥有影像收藏的博物馆及基金会都将安塞尔•亚当斯的作品作为其收藏的重要部分。
----------------------------------------------------------------------------作品

 

依莫金•坎宁安

      依莫金•坎宁安(Imogen Cunningham,1883.4.12-1976.6.24),美国著名女摄影师,以拍摄人像和花卉著称。她是F64小组中唯一的女性成员,自1901年开始接触摄影,75年的摄影生涯,说她是摄影史上最重要的女摄影家当之无愧。
      坎宁安早年曾师从美国摄影大师爱德华•寇蒂兹,德国留学期间又为奥古斯特•桑德做过助手;完整而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丰富的艺术实践,铸就了她严谨的摄影态度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师承两位泰斗级人像摄影大师,让坎宁安在人像摄影方面颇有成就。她的人像、花卉摄影为世界摄影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摄影发展。
      依莫金•坎宁安本人和她的作品一样,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她会用历史和传记的信息来为我们启蒙,用一种怀旧的吸引力在我们身上施加魔法,偶尔也会用最有戏剧性的面容来让我们为之激动。坎宁安有一句平淡的名言:“如果一张肖像真的很好,它永远都是好的”。
      依莫金•坎宁安的专题作品展览——《永无止境》,2010年5月在泰吉轩画廊举办后,她的花卉作品——《奇葩》又于2012年6月在泰吉轩画廊展出。


----------------------------------------------------------------------------作品

 

尤金•阿杰

     尤金•阿杰(Eugène Atget,1857.2.12-1927.8.4),法国摄影师,当过水手、演员和画师,40岁时转行以摄影为生。
     在拍摄的近三十年里,阿杰都是扛着他那台老旧而笨重的相机,行走在巴黎的街道和公园中,纪念碑、老教堂、小巷里的旧建筑、街角、橱窗、马车、桥梁、公园、街头艺人……巴黎的悲情与财富被阿杰特一视同仁的拍摄了下来,这些都是阿杰的“注定要消失”的主题。在当时,工业化进程中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了,阿杰最初拍摄的目的,是给插图作者和画师们提供帮助,给舞台设计、装饰设计等艺人提供创作的源泉,同时也为国家档案馆和城市历史学者提供记录资料。
     1927年阿杰去世后,他的作品被贝伦妮丝•阿博特发表,才引起了社会关注并被许多人认同和赏识。阿杰的作品数量众多,评论家们从中归纳的主题是“时间”和“法国文化”:他积累了近一万张底片,留下了一部关于城市景观和与之共生的人类活动的百科全书。196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阿杰举办了一次重要的回顾展,逐渐确立了阿杰在现代摄影史上的地位。泰吉轩画廊有幸在2011年4月举办了尤金•阿杰专展——《旧梦巴黎》。


----------------------------------------------------------------------------作品

 

博蒙特•纽霍尔

     博蒙特•纽霍尔(Beaumont Newhall,1908.6.22-1993.2.26),影响力深远的策展人、艺术史学家、作家和摄影师。他的《摄影史:一八三九年至今》今天仍是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也是一部经典的摄影史教科书。纽霍尔以其在摄影史研究领域的成就而获得众多奖项和荣誉。
     纽霍尔儿时的记忆都是围绕着摄影,他记得看母亲在暗房里冲洗玻璃底片,而他把手指伸进冲洗盘里,想尝尝是什么味道。虽然纽霍尔在大学时希望学习电影和摄影,但是当他考入哈佛大学时,这些科目还未作为单独学科来教授,他选择了学习艺术史和博物馆学。
     纽霍尔在现代美术馆的职业生涯始于1935年在该馆担任图书管理员。1937年,他应当时现代美术馆馆长阿尔佛雷德•巴尔之邀,策划了首次全面的摄影作品回顾展。此次展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立了摄影在艺术中的地位。1940年,纽霍尔成为现代美术馆摄影部第一任主任。1948年至1958年,纽霍尔担任乔治•伊士曼之国家摄影美术馆策展人,之后自1958年至1971年担任馆长。在此期间,在他的帮助、筛选和推动下,乔治•伊斯曼美术馆成为了全世界照片收藏数量最庞大、种类最齐全的影像艺术作品收藏机构。
     在系统研究与广泛实践中,博蒙特•纽霍尔对摄影艺术的独特感悟为摄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品

 

鲁斯•伯恩哈德

     鲁斯·伯恩哈德(Ruth Bernhard,1905.10.14-2006.12.18),出生在德国柏林,其父亲是著名的设计师。1927年柏林艺术学院毕业后随其父亲移居到纽约,自此开始了她的摄影生涯。
     1935年,伯恩哈德邂逅了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她看了韦斯顿的作品后深受震撼,其后她成为F64小组的一员,与爱德华·韦斯顿、安塞尔·亚当斯、伊莫金·坎宁安等人一起工作,并成为爱德华·韦斯顿的助手。受韦斯顿的影响,她一生专注女性人体的拍摄,并成为世界著名人体摄影师之一。亚当斯给伯恩哈德的评价是“最伟大的人体摄影师”。
     鲁斯·伯恩哈德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工作室完成的,从简单的静物到复杂的人体,她说:“我追求的,是通过将光和影分离、简化、用最大清晰度展现神奇效果。用最理想的比例展现出作品雕塑般的质量和其内在的精神,是我的目标。”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国家图书馆等世界各地的知名博物馆,都将鲁斯·伯恩哈德的作品作为馆藏。

 


----------------------------------------------------------------------------作品

 

安德烈•科特兹

     安德烈·科特兹(André Kertész,1894.7.2-1985.9.28),匈牙利摄影师,现代摄影的一个拓荒者,他的照片与人生姿态一直给全世界的摄影家带来回味无穷的启示。各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影子。
     科特兹的每张照片都充分显示了艺术与生活融合一体的境界。他喜用多变的几何形态来组织画面,不着痕迹地通过各种形态使之交相辉映,强化光影的神秘效果,在人们的心中引发一种微妙、丰富的心理感受。
     科特兹摄影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录重大事件,而是要表现普通事物的令人感到意外的一面。因此,科特兹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画面的趣味性和完美的几何结构,使其与内容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科特兹擅长利用造型和空间,并且对平面表现中的构图非常感兴趣。他还利用物体的边角、影调和线条为其影像构图,以其非常敏锐的眼光,观察到任何意外的生动细节并组合成精彩的画面。
     他对他的朋友说:“我出于本能的直觉试图在我的照片中展示出画家的精神力量,这就是简洁、简洁、简洁”。


----------------------------------------------------------------------------作品

 

弗兰迪斯科·德迪克尔

     弗兰迪斯科·德迪克尔(František Drtikol,1883-1961),生于当时奥匈帝国的Příbram小镇(现捷克),起初他想成为一名画家,但在父亲的建议下他前往慕尼黑学习了摄影。1910年,他在布拉格开创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不久他便声名鹊起,源源不断的肖像摄影订单让他不愁生计,也让他有条件开始去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达形式。
     他迈向艺术生涯的第一步,是以人体为创作对象。其作品是具有图像主义和象征主义以及具有几何装饰艺术元素的集合。从此次展出的他拍摄于二十年代初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对人体造型和环境装饰以及光影的结合尤为重视,他常常将女性身体的柔软性和柔韧性与坚实不屈的几何形状进行对比,通过人体和几何体之间的对比,表达出这两种完全不同力量的交织碰撞。 他尝试为人体摄影加入更多辅助元素,使人体显得更加具有力量。这些带有装饰元素的道具在光影的配合下,结合现代舞蹈的一些动作让照片传达出强大的能量。
     大约1930年起,他逐渐在作品中消除了生命体的存在,并开始用纸片剪出的人形替代,也更加着重于对光影和氛围的阐释。这个转变或许与他一直研究的佛教和哲学有关。在他的作品中你能看到同时期摄影师曼·雷的物影成像、画家布拉克的立体主义绘画、甚至于贾科梅蒂雕塑中嶙峋的人形影子。他同时具有许多流派的特征但又仿佛游离其外。对于四十年代开始兴起的未来主义,德迪克尔三十年代创作的这些作品体现出了美学的前瞻性。在此期间他在许多国际摄影沙龙中获得了重要奖项,在那个摄影还不太受重视的时代中他的作品已经开始超出摄影界的范围在艺术界崭露头角。
     1935年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德迪克尔忽然终止了他的摄影创作,并卖掉所有的照片和底片,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有人说,或许和当时 全球性的经济萧条有关;也有人说,他去潜心于宗教和哲学的研究从而放弃了摄影创作。1961年在他去世时,德迪克尔已经像一个隐士一样默默无闻,在他去世十年后,欧美各大美术馆开始重视摄影,并着手系统建立馆藏并梳理摄影史的脉络,构建摄影史的理论,此时弗兰迪斯科·德迪克尔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他从二十年代开始创作到1935年停止拍摄,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创作生涯,虽然作品存世不多,但是他在摄影史上的位置却不可小觑,作为摄影艺术发展里程碑上一位具有现象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被诸多大型美术馆作为重要馆藏。是我们了解研究二十世纪早期摄影艺术发展时不可或缺的一位艺术家。      


----------------------------------------------------------------------------作品

 

芭芭拉•摩根

     芭芭拉•摩根(Barbara Morgan,1900.7.8-1992.8.17),是摄影史上重要的摄影家,也是女性摄影家中的代表性人物,以拍摄舞蹈表演著称。
     摩根童年时代就开始画画,青年时期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绘画。并且当时在加州地区已经举办过多次展览,充分展现了其在艺术上的天赋。
1925年她与威拉德•摩根结婚。威拉德•摩根是美国重要的摄影家、作家、编辑和摄影批评家。婚后受丈夫的影响,摩根开始接触摄影,并通过丈夫结识了著名的摄影师爱德华•韦斯顿。当她通过一台徕卡相机拍摄美国印第安人的各种舞蹈和典礼仪式时,发现了自己对舞蹈表演中的节奏和韵律有很强的把握能力,这便是她舞蹈摄影的开始。
     1935年,芭芭拉•摩根移居美国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欣赏到了著名舞蹈家玛莎•格雷厄姆(Martha Graham 1894-1991)及其舞蹈团的演出。玛莎•格雷厄姆堪称世界现代舞之母,她的舞蹈彻底征服了芭芭拉•摩根,她决定为格雷厄姆的舞蹈拍摄肖像。
     此后摩根又拍摄了许多的舞者,包括世界著名的舞蹈家瓦莱丽•贝蒂斯、梅尔切•坎宁安、简•达德利、埃里克•霍金斯、韩亚霍尔姆、多丽丝•汉弗莱、何塞•利蒙、索菲•马斯洛、安娜•索科洛夫等。摩根通过她的艺术,为世人揭示了一个内在的世界——舞者的世界。


----------------------------------------------------------------------------作品

 

布雷特•韦斯顿

     作为摄影大师爱德华·韦斯顿的次子,布雷特·韦斯顿的一生堪称传奇。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现出其摄影艺术的天赋。14岁接触摄影,16岁跟随父亲前往墨西哥拍摄,两年的旅行中他拍摄了大量作品,并接触到了很多当时世界顶尖的艺术家。1932年1月,年仅21岁的布雷特在旧金山迪扬美术馆举办了个人摄影展。这个展览开幕的八个月后,迪扬美术馆举办的”F64小组“第一次展览中布雷特的作品再次亮相。从此他被称为美国摄影界的“天才儿童”。
     韦斯顿家族在拍摄风格上的确融入着一种家族的基因符号。从爱德华·韦斯顿到布雷特·韦斯顿,从基姆·韦斯顿再到扎克·韦斯顿,无论是风光、静物还是人体,似乎都贯穿着韦斯顿家族型的审美。然而在这种家族式的审美背后,每个人又都有着鲜明的个性。我们能从他们各自作品中看到相似之处,却不会将他们的作品搞混。很多人喜欢用布雷特·韦斯顿的作品与爱德华·韦斯顿的作品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始终伴随着布雷特·韦斯顿的艺术生涯。他们在血缘上是父子关系,但是在摄影艺术上更像是一种战友或者同事的关系,经常会一起探讨探索。爱德华·韦斯顿曾经在日记中谈到:“虽然很多人觉得布雷特像是我的影子,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位非常独立的摄影师,他有自己独到的视角和见解“。
     著名的摄影史学家博蒙特·纽霍尔曾经说过:布雷特·韦斯顿是第一位突出表现“负空间”(Negative Space)的摄影师。这里的负空间指的是画面主题之外,通常被我们称之为“背景”的部分。这部分对于作品的叙事方式和情绪导向起着重要的作用。“负空间”和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所论述的照片的“刺点”这一概念恰好有相辅相成的意味。一张照片的兴趣点或者说最耀眼的部分,是被罗兰·巴特称之为照片的”刺点”。而布雷特·韦斯顿凸显的往往是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背景”部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难寻找到所谓“刺点”的存在,而更多的是依靠那些对于“背景”细腻的表达,利用高超的技术凸显的质感和细节,借助“负空间”去烘托一张作品的气氛,传达给观众在情绪氛围的感受。
     布雷特·韦斯顿善于在平凡自然中寻找抽象意味的景象。用客观、写实的表现技巧却获得了抽象、耐人寻味的画面构成。凭借疏影横斜,意表画外弦音。


----------------------------------------------------------------------------作品

 

菲利普•哈尔斯曼

     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 Halsman,1906.5.2-1979.6.25),美国肖像摄影师。超现实主义摄影代表艺术家。
     出生于拉脱维亚,年轻时代的他,曾在德国的德雷斯顿学过三年电气和机械,并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1930年在巴黎开设了时装和人像摄影室结识当时身处巴黎的许多超现实主义艺术家,1940年因战争原因,在家族世交——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帮助下移民美国,并开始为《生活》杂志工作。他的作品在《生活》杂志的封面上刊出一百多次,是作品被用于《生活》杂志封面的最多的摄影师。
     五十年代起,哈尔斯曼和当时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导演、政要、演员合作创作了许多摄影史经典传世的作品。包括和好友萨尔瓦多•达利共同创作一系列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为温斯顿•丘吉尔、毕加索、希区柯克、玛丽莲•梦露在内的许多名人拍摄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肖像等等。
     哈尔斯曼喜欢让拍摄对象跳起来,他说:“当你让一个人跳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跳’的行为,此时,面具落下,真实的人才会出现。”他超现实主义观念的摄影,产生了惊世骇俗的效果。
     1958年,哈尔斯曼被美国《大众摄影》列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之一。1975年,他获得了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颁发给他的“摄影终身成就奖”。


----------------------------------------------------------------------------作品

 

尤金•史密斯

     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1918.12.30-1978.10.15),美国著名的纪实新闻摄影大师。在纪实摄影的发展中,尤金•史密斯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14岁时,史密斯从母亲那里借了一台照相机开始拍照,从此就再也不想干别的工作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史密斯在战地拍摄了从未有过的最具震撼力的战争照片。1944年史密斯在一次拍摄中被炮弹炸成重伤,两年后,他重新拿起照相机拍摄的第一幅作品就是著名的《乐园之路》,这幅照片在爱德华•斯泰肯主办的《人类一家》展览会上压轴展出,成为世界最知名的照片之一。
     重拾照相机的史密斯,拍摄了《乡村医生》、《无菌舱研究》、《西班牙村庄》、《助产士》、《史怀哲医生》、《匹兹堡》、《海地》、《水俣症》等多组专题系列。他的报道摄影,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史密斯的影像都始终坚持着他最开始的理想和目标。
     史密斯承认:“我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我常常感到我应该是一个在象牙塔里的艺术家。但我又要向人们呼喊,这样我就必须毁了我的象牙塔去当一名新闻摄影师。但我总是被这二者争夺着,一个是记录者,另一个是必须与事实不容的艺术家。我的原则是我对自己的真诚。” 。
     泰吉轩画廊在2012年3月成功举办了尤金•史密斯个人专展——《梦中的天堂》。


----------------------------------------------------------------------------作品

 

刘易斯·巴尔兹

     刘易斯·巴尔兹(Lewis Baltz 1945-2014)出生于美国的西海岸,,摄影师和视觉艺术家,70年代新地形学摄影重要代表之一,同时也是八十年代最重要的摄影批评家和理论学者之一。
     八十年代后,刘易斯·巴尔兹移居欧洲,开始了他新系列的创作。这位摄影师从不在器材、表达方式上进行限制。他开始用照片去反应“控制”、“力量”和“人类影响”对于这个世界的影响。他的“科技遗址”(1989-1992)系列作品,深入到一些曾经的科学技术巅峰,但最终被淘汰的场所进行拍摄。借此表达对于技术危机,自然破坏的反思,并始终保持对于这个被权利和科技包裹的世界变化的敏感。
     九十年代起,视频、数位图像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素材。作为一位随时都能接纳新技术并始终保持与这个世界同步的摄影师是并不多见的。同时他也出版了多本著作探讨摄影艺术的历史和发展。
     刘易斯·巴尔兹作为“新地形学”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其作品早已在全球各大美术馆和收藏机构名列其中。
    


----------------------------------------------------------------------------作品

 

乔•迈耶洛维茨

     乔·迈耶洛维茨(Joel Meyerowitz) 1938年生于美国,新彩色摄影的先驱。六十年代初受罗伯特·弗兰克影响成为摄影师,最初尝试街头摄影,之后转变视角成为新地形摄影和新彩色摄影。
     1962年,当时在一个小广告公司担任艺术总监的乔·迈耶洛维茨因为工作的机会认识了罗伯特·弗兰克。在一次和弗兰克共同工作后一起步行回到公司的路上,看着纽约街头形形色色的人群,乔·迈耶洛维茨决定辞职而努力成为一个摄影师。
     那个时代的恰恰是“新纪实摄影”崛起的黄金年代,以罗伯特·弗兰克作为开端,传统纪实摄影开始像社会景观纪实摄影转化。1966年乔治·伊士曼之家策划的展览《当代摄影师——面向社会的风景》喻示着传统新闻报道类型的纪实摄影开始将人和人类社会生活视同为风景为方向。
     那个时代诞生了很多伟大的摄影师,和乔·迈耶洛维茨同属一个创作时代的摄影师还有盖瑞·温诺格兰德、戴安·阿勃丝、李·弗里德兰德等。
     游走于街头10年之后,1972年起乔·迈耶洛维茨开始全面的由黑白摄影转向彩色。他对于彩色摄影的全面接纳丝毫不晚于我们后来称之为彩色摄影之父的威廉·埃格斯顿。作为摄影新彩色主义的发展,他是举足轻重的一位。


----------------------------------------------------------------------------作品

 

保罗•卡普尼格罗

     保罗·卡普尼格罗(Paul Caponigro)1935年生于美国波士顿。在世界摄影史中保罗 卡普尼格罗与同安塞尔·亚当斯、爱德华·韦斯顿、保罗·斯特兰德等一系列“纯影派”、 “直接摄影”风格的艺术家被记载于同一时代,保罗·卡普尼格罗是这一时代唯一仍然在世的摄影家,同时,也是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老一代“纯影派”风格摄影家中最后一位世界级著名摄影大师。
     1953年,保罗第一次见到亚当斯的时候,就深深的被其作品所吸引。机缘巧合之下,1954年在摄影大师米诺·怀特即将前往柯达摄影博物馆就任的欢送会上,保罗见到了安塞尔·亚当斯、依莫金·坎宁安、多箩茜·朗格等当时美国最顶尖的摄影大师,就此,他正式踏入了纯影派这一艺术发展方向。当时,他年仅19岁。
     1955年至1957年之间,保罗在罗切斯特跟随米诺·怀特开始了他了摄影艺术与摄影哲学方面的研究。罗切斯特是世界上馆藏最为丰富的柯达摄影博物馆的所在地,依托摄影史学家博蒙特·纽霍尔为其建立的丰富馆藏,使得保罗在摄影艺术上有着飞速的发展。1958年柯达摄影博物馆为其举办了他第一个摄影展。当时他年仅23岁。


----------------------------------------------------------------------------作品

 

吕西安•克莱格

     吕西安•克莱格(Lucien Clergue 1934-2014)。他出生于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
     提到“阿尔勒摄影节”,摄影界无人不知。吕西安•克莱格便是这一活动的发起人。1969年,他在他的家乡法国阿尔勒创办了“阿尔勒摄影节”,在他执掌摄影节的三十年里,安塞尔•亚当斯、爱德华•韦斯顿、亨利•卡蒂-布列松、罗伯特•梅普尔索普、辛迪•舍曼等摄影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都曾经亲临阿尔勒摄影节,并在此举办摄影展。阿尔勒摄影节已经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摄影节之一,这是吕西安•克莱格对世界摄影史的一个重大贡献,时至今日,他已成为阿尔勒摄影节的精神领袖,并受到了人们的敬仰。然而吕西安•克莱格对世界摄影艺术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的摄影作品同样是永恒的经典。
     1949年,年仅15岁的吕西安开始接触摄影,他迅速被这种捕捉光影的方式所吸引。四年后,吕西安将自己拍摄的作品展示给艺术大师毕加索,当即引起了毕加索的高度兴趣,并由此与毕加索建立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友谊。1959年,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摄影部主任爱德华•斯泰肯购买了吕西安•克莱格10幅摄影作品,作为美术馆的永久馆藏,两年后斯泰肯继续购买了他50幅摄影作品,连同石元泰博、比尔•布兰特等人的作品进行联展,作为斯泰肯在现代美术馆摄影部卸任前的谢幕。
     吕西安•克莱格一生拒绝任何以商业为目的的拍摄,他拒绝任何时尚杂志及广告的工作邀约,他所有的拍摄只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而不受金钱及客户的左右。我们不难看出,在与超现实主义大师毕加索数十年的忘年交中,毕加索的艺术观念对于吕西安的摄影创作影响深刻。他的人体摄影作品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创作题材。凭借光影的把控和独特的视角,展现出“感性的、抽象的、立体的”黑白影像世界。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非单纯的将人体之美展现给观者,而是将人体作为环境中的一部分,使之看似融入其中,但又充满着“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性”可以解读为他作品中超现实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他作品中带给我们思考的内涵。
     2003年,吕西安•克莱格荣获法国骑士勋章;2006年,他被法兰西美术学院聘为院士,成为法兰西美术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位摄影学科的院士,并在此执教;他的作品在全球重要的艺术机构、美术馆巡展百余次,全世界所有拥有影像收藏的重要美术机构几乎都会将吕西安的作品作为馆藏。


----------------------------------------------------------------------------作品

 

罗达尔•帕特里奇

     他,生在艺术世家,父亲从事艺术教育、母亲是世界著名摄影大师。
     他,3岁开始学习艺术,父亲是他的老师。
     他,5岁走进暗房,给母亲做铂金照片的制作助手。
     他,师从两位重量级摄影泰斗,这还不包括他母亲对于他的言传身教。
     他,93年的拍摄历程在摄影史上无人能及。
     他,98岁的高龄,依旧对摄影充满热情。
     他就是——罗达尔·帕特里奇(Rondal Partridge,1917-2015.6.20),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摄影大师。
     1917年,罗达尔在旧金山出生。他的母亲依莫金·坎宁安是摄影史上最重要的女摄影大师。罗达尔五岁时便跟随母亲在暗房中学习铂金照片的洗印。受家庭影响,少年的罗达尔便开始给摄影大师们做助手。1934年,摄影大师多萝西·朗格受FSA(美国国家农业委员会)邀请,准备进行一系列的拍摄计划。作为家族世交,依莫金·坎宁安让自己的儿子罗达尔前去为朗格做助手;1937年,摄影大师爱德华·韦斯顿获得了古根海姆奖金,作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摄影家,他计划利用这笔奖金来拍摄美国西部的自然风光,此时,驻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安塞尔·亚当斯邀请韦斯顿来约塞米蒂进行拍摄,作为他们的老朋友,坎宁安再次将罗达尔派去,为亚当斯、韦斯顿做助手。给大师做助手、与大师合作,这就是罗达尔摄影艺术成长的过程。与多位风格迥异摄影大师共同生活的经历,让罗达尔·帕特里奇对摄影艺术有了既全面又深刻的了解;与多位摄影大师共同工作中,使罗达尔·帕特里奇积淀了丰富的拍摄知识与经验。我们从他自身的作品中也能清晰的看到这一点。
     在摄影史上,论及花卉摄影的经典,依莫金·坎宁安无出其右。然而,纵观罗达尔自己的拍摄作品,我们能够看到在传承的同时他有极其明显的自成一体的特有风格。此次展览,大部分作品是他拍摄的花卉与静物,仔细端详每一幅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罗达尔拍摄的作品大多都是在自然场景中寻找的,一朵花、一个玻璃杯、一件看似简单的寻常之物,在他的照片中化身为带有隐喻的一个个符号;照相机对于他来说并非是一面单纯反映被拍摄对象的镜子,他是将有生命与无生命物体的灵性惊奇的展现,他直接洞察被拍摄物的内在灵性,这种灵性使观者能够与这些物体碰撞出迥异的共鸣。与其他作品不同,这些共鸣并非是艺术家单向我们传达灌输的,而是双向的沟通。罗达尔将他自己这只带有魔力的“奇趣之眼”的拍摄比喻为一个预留的对话窗口,让我们和这些寻常之物之间透过罗达尔的“奇趣之眼”产生出“心灵”的对话。


----------------------------------------------------------------------------作品

 

威廉•埃格斯顿

      威廉•埃格斯顿(William Eggleston)1939年生于美国。1965年以前,他一直深受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沃克•埃文斯的影响,在美国密西西比州和田纳西州一代进行黑白摄影的创作。此次展出的这批创作于1968年-1971年的作品是他最初尝试彩色摄影时期的产物。直到二十年后,1999年他才将这批作品冲印出来。正如照片中的内容一样,艺术家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遗失世界,消逝的时光。
      1976年,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举办了威廉•埃格斯顿彩色摄影展,这一展览标志着彩色摄影正式被美术馆接纳,并开启了彩色摄影步入美术馆收藏序列的大门。这一展览,让威廉•埃格斯顿获得了现代彩色摄影之父的称谓,奠定了他在摄影史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他的作品遍及世界各大美术馆和艺术收藏机构。
      


-----------------------------------------------------------------------------作品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1946.11.4-1989.3.9),被认为是严肃探索人体摄影这一领域并引起了较大反响的美国摄影师。1963-1970年在普拉特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与雕塑。70年代开始摄影。1976年在纽约成功举办了他的第一个展览后,便在美国摄影界拔地而起。
      梅普尔索普是率先拍摄男性黑人人体的男性摄影师,他采用极其柔和的光线,揉合模特细腻的皮肤和健硕的肌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阳刚和阴柔混合之美。在梅普尔索普的中后期作品中,他把光线这一摄影语言运用到极致。
      梅普尔索普拍摄花卉比较倾向拍摄完全闭合的花苞或是彻底绽放的独立花朵。他的此类作品大多被奉为同类作品中的经典。他喜欢用绘画的方式完善摄影作品,对于自己珍爱的彩色作品,特别是花卉作品,他总会为之镀上一层油彩,令其作品带着一种其他摄影作品所无法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感。2012年6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的花卉作品展览——《奇葩》在泰吉轩画廊成功举办。 。
      举世瞩目的艺术才华,使他成为了摄影史上少数几个被美术界接纳的摄影家。惊世骇俗与赏心悦目同在、“黑暗王子”与“光的天使”并存,是他获得成功的秘诀。


-----------------------------------------------------------------------------作品

 

杉本 博司

      杉本博司1948年生于日本东京,1970年赴洛杉矶艺术学院学习摄影,1974年凭借《剧院》系列作品获得艺术领域著名的古根海姆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杉本博司在世界摄影艺术舞台声名鹊起,并逐步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当代艺术摄影师之一。
      与时间对话,探索人类共同的记忆,让杉本博司创作的这些作品成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本次展览,我们遴选了杉本博司几个重要系列作品,包括早期的《剧院》、《海景》、《自然博物馆》,以及后来的《三十三间堂佛海》、《古物》等。在这些看似迥异的作品中,贯穿着杉本博司一直以来很重要的创作灵感源泉——即对“时间”的思考与探索。
      在《剧院》系列作品中,一次曝光即是一部电影完整的放映。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最终在屏幕上形成一片空白。杉本博司自己认为:“这并不是什么也没拍下来,而是拍太多了。与其说是电影在屏幕上放映,不如说是电影被投影在屏幕上,然后再往‘空虚’移动而去。”一个故事在经过时间的积淀后最终归结于虚无。
      而《海景》系列作品中,艺术家则透过相机探讨了“永恒”的定义。自然万物之间,水和空气构成了生命诞生的基本条件。作品的主题对象——海,是太古时期诞生的产物,作品则拍摄了太古时期同样的场景。这便是这个世界上最亘古不变的场景了。
      《自然博物馆》系列则带领我们穿越了时间。这一系列作品,是他偶然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见到这些被精巧制作透视画场景的时候发现,只要闭上一只眼,再去观察,这些场景一下就变得“真实”起来,这不正是照相机的观察方式么?这些被制作成标本的动物,不是濒临灭绝,就是已经在这个星球上消失了。而透过杉本博司相机的镜头去窥视这个“世界”,我们会发现这些物种与我们近在咫尺。
      “我,从使用名为‘摄影’的装置以来,一直想去呈现的东西,就是人类远古的记忆。那既是个人的记忆,一个文明的记忆,也是人类全体的记忆。”这是杉本博司选择摄影的初衷,也是他创作的核心根源。


-----------------------------------------------------------------------------作品

 

荒木 经惟

      “重要的人死亡,会让我发现生命的可贵,发现活着是多么美好的事。我想把这种想法写下来,不过太害羞了,写不出来。从拍照到展示,所谓的摄影家,就要能把滑稽的一面毫无遮掩地暴露出来,也就是要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人生。——荒木经惟
      荒木经惟(1940年5月25日)出生在日本东京的一个普通市井家庭。受其父亲影响,励志从事摄影工作。1971年,曾是日本电通公司专职摄影师的荒木在和新婚妻子青木阳子蜜月旅行后自费出版了《伤感之旅》一书,并于第二年结束了他商业摄影师的工作。这本画册的出版亦可作为荒木经惟摄影艺术生涯的起点,也被视为摄影艺术中“私摄影”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常常有人在荒木经惟的名字前面冠以“情色摄影师”的称谓,的确,裸体、捆绑、暴露等题材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乍看上去他的作品充满了肉体和欲望,但是,当我们静下来看完之后便发现色情和欲望并非他所想要表达的主旨,伤感和挣扎才是他作品情绪的主线。“与爱的人死别使得摄影作品更加深化。”这是他对摄影的看法,也是他对生死的看法。正如荒木自己所说:“我深深著迷于走向死亡时所展现的情欲”。一个可以为自己出版以“遗作”为题的摄影画册,还一口气连出了三本的人,他早已将生死混拌在他的意识之中。


-----------------------------------------------------------------------------作品

 

今 道子

     今 道子(Michiko Kon),1955年出生于日本,毕业于创形美术学校版画系,曾就读东京摄影学校。摄影史上百年不遇的“奇才”、“摄影界的毕加索”、非凡的创造力、超群的想象力、罕见的童年怀旧与遐想等等,是影评人对她的评价。她是一位极其难得的活着便被记入世界摄影师的艺术家,她的作品多次获奖,并数十次作展,1984年获得神奈川县美术展美术奖,1987年获得第3届东川国际摄影节新人作家奖,1991年获得木村伊兵卫摄影奖。作品中似梦非梦的童话味道,深受欧美美术机构与藏家的钟爱,多家国际知名美术馆、博物馆将其收为馆藏。
教会学校,给今 道子打下了西方宗教文化的印记。她喜欢把自己封闭在小圈子里,忠实地记录着一个又一个奇妙的、神秘的、永恒的、童话般的梦。她把原本有生命的“食物”重新组合,创造出超乎寻常的、鲜活的艺术品,再用“镜头”将这些鲜活的“生命”凝固并延续。对她而言:“活着的世界是虚幻的,幻想中的世界是真实的”。她很像“原始主义”画家亨利·卢梭,她是卢梭风格的延续,她那颗臻于美、善境界而自由的心灵,创造出了一个质朴的、天真的、充满奥秘的幻想世界,所以她的作品具有童话般的魅力。欣赏今 道子的作品,会让你在明与暗、善与恶、生与死、情与性这些矛盾的气息中感受遐想与沉思。与其说她是摄影家,不如说她是创造家;与其说她是艺术家,不如说她是发明家。把对卢梭的一句评价用在她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他没有发现新大陆,他生来就住在新大陆”。
泰吉轩画廊在2010年5月和2012年5月两次成功的为今 道子举办个人作品展览。2011年11月和12月先后在丽水与大理为其举办了摄大影师作品联展。欣赏今 道子的作品,会让你在明与暗、善与恶、生与死、情与性等看似矛盾气息中感受到遐想与沉思。

----------------------------------------------------------------------------作品

 

迈克尔•肯纳

     迈克尔·肯纳(Michael Kenna),1953年出生于英国,现居西雅图。1977年,肯纳移居旧金山,在旧金山,他为世界著名摄影师鲁斯·伯恩哈德(Ruth Bernhard)做了7年的暗房助手,因此铸就了肯纳细腻的摄影风格和扎实的暗房功底。
     在四十多年的摄影生涯中,迈克尔·肯纳已经在亚洲、欧洲、澳洲和美国等地的多家画廊和博物馆举办过数十次个人作品展览,并且包括法国国家美术馆、纽约现代美术馆、英国V&A美术馆、东京都写真美术馆在内的,全球百余家知名美术馆和公共收藏机构将迈克尔·肯纳的作品作为永久收藏。
     很多人将迈克尔·肯纳归类为“黑白风光摄影师”,实则不然。但是他的艺术魅力在于他四十多年的摄影生涯,遍及全球去寻找内心中的“风景”。他的作品不是对面前风光的复制,而是表达出内心的世界。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欧洲、美国。无论是黄山、北海道还是纽约、复活节岛。自然给予的素材就像一个个音符,在他的镜头中为他谱写心灵的乐章。


----------------------------------------------------------------------------作品

 
约翰•塞克斯顿

     约翰·塞克斯顿(John Sexton),1953年出生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美国黑白摄影大师。他曾就读于赛普拉斯学院,197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文学副学士和查普曼大学学士。1973年,参观安塞尔·亚当斯、爱德华·韦斯顿和温·布洛克的三人联展后,改变了他原准备当一名工业或广告摄影师的想法。1979—1984年他师从于安塞尔·亚当斯,先做技术和摄影助理,后来成为技术顾问。在亚当斯去世后,塞克斯顿一直继续坚持着老师的许多做法,目前在许多博物馆和大学讲学。在2005年获得了北美自然摄影协会终身成就奖。
     对待艺术严肃与精益求精的态度,截至今日,他只出版过四本画册:《安静的光(Quiet Light),1990年》、《听树(Listen to the Trees),1994年》、《电力:科技美学(Places of Power: The Aesthetics of Technology),2000年》、《回忆:三十年的照片(Recollections: Three Decades of Photographs),2006年》。受到亚当斯严肃摄影的影响,塞克斯顿的整个摄影过程也非常认真苛刻,他发明的超声波显影法使其暗房技术超越了他的导师。

----------------------------------------------------------------------------作品

 
基姆•韦斯顿

     基姆·韦斯顿(Kim Weston)1953年出生,传承了祖父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的创作思想,深受叔叔布雷特·韦斯顿(Brett Weston)的艺术熏陶,在他父亲科尔·韦斯顿(Cole Weston)的影响下,基姆·韦斯顿的每一幅作品都显示出完美的艺术创作思想与深厚的暗房功底。基姆·韦斯顿传承着家族的摄影艺术,在其祖父爱德华·韦斯顿的暗房和工作室里完成人体黑白摄影作品的创作。他在改写着黑白摄影的历史,他将油彩绘画艺术手法用在黑白照片上,他说:“我可以创造,只能发生在我的想象,我的梦想”。这就他对艺术创作的独有认识。
     基姆·韦斯顿把开设学习班与艺术创作相结合,让更多的摄影爱好者分享和交流创作经验,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摄影教学,他说:“我总是能从我的学生们身上学到新的东西;作为一门艺术和生活方式,我也希望他们从我这里带走对摄影的兴趣以及创作激情”。30多年的艺术创作及暗房功底使基姆·韦斯顿的作品堪称经典。但他仍旧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创作,他从2001年开始,坚持每月只创作一幅作品的速度,始终如一。

----------------------------------------------------------------------------作品

 
罗曼·罗尼克

     罗曼·罗尼克(Roman Loranc)1956年生于波兰。1984年后一直居住在美国加州靠近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中央峡谷。近些年,他经常回到欧洲的老家波兰和立陶宛进行拍摄。
     在欧洲的寻根之路上,相机仿佛化身为一盏灯,召唤着他,让他将这些独特的影像集结在他的底片上。旅途中,他总能发现天地间相连并产生的共鸣之处——那便是他心目中整个宇宙坐标轴的原点。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道路还是河流、无论是教堂还是农场,罗曼总能够找到一些特别的地方,找到与他童年生活相似的地方。
     罗曼的照片看上去很神秘,仿佛像是一个古老的魔法,能够打开你的心灵,发现并解读你的灵魂。这些照片似乎为你打开了一条回家的路,穿过了城镇,走过了教堂,绕过了湖泊,等待着暴风雨来临前的那一抹灵光,最终他带你走向通往神圣的地方——生命之树。然而,这一切并不是说他的照片拍摄仅仅取决于特殊的拍摄地点,罗曼拍摄的意义在于他的“想法”和“愿望”。他的照片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是在用一个影像创造一种视觉的体验,从而使观者产生惊叹和敬畏感。
     罗曼所表达的景物寂静而优雅。他让你从光明进入到黑暗,然后再重新回到光明。他用纯银和光的结合产生出影像,以极其细腻的方式凝结在纸上——这就是罗曼的拍摄方式。罗曼的拍摄是一种精神的产物,是具有变革性和仪式感的演奏。用一架4x5英寸的画幅相机,将丰富细腻的影调变化全方位的呈现出来,深邃的黑色、耀目的白色、细腻的灰色,这些照片的冲印过程就像是一场极其复杂的仪式,每一次光影的重生,仿佛都是留在雪地上的指纹。毫无疑问,这些优雅的瞬间非常能够摄入人心。艺术家所获得的这些,是经历过大量的学习与实践之后所形成的,当他看到眼前的景象时,他会在过往的记忆中不断搜索、寻找,将自己的生活积累加以思索表达出来。罗曼的拍摄过程是他人生积累的表达,也是他对生命感悟的表达。
     作为一个伟大的摄影师都明白,自己所要做的是一个创造过程,不是捕获。摄影不是“取”,而是“制造”。使用柯达Tri-X摄影胶片,罗曼在透过光圈,邀请他面前的景物参与到他的创造行为之中。当我们面对这些照片时,我们走入到画面之中,此时此刻,我们与艺术家一道分享他的创造感受。

----------------------------------------------------------------------------作品

 
托马斯•罗斯

     托马斯·罗斯(Thomas Rose),是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该校与亚洲艺术院校学术交流的负责人。古稀之年的他生长在一个建筑设计师世家里。雕塑、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多媒体、综合材料等等,多种艺术领域他都曾涉足过,六十年代,他从德国学习回来后就开始拍照,当时,摄影的目的主要是用于记录他的雕塑作品或是建筑作品。近些年,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摄影形式的创作上,他祖父1906年所建立的暗房是他今天完成创作的地方。长期任教的经历,让他养成了具有探索精神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受约瑟夫·博伊斯的影响,托马斯·罗斯接受了杜塞尔多夫学派的一些模糊的非逻辑的神秘主义思想体系。他习惯从日常的东西中看出不同来,比如:“门”是通往另一个空间的中介,“书籍”是使思想到达另一个空间的中介。再比如:“玻璃”有一种神秘的象征意义,你的精神可以穿过它但是肉体却不能。他的作品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气氛。就好像诗歌,他说:“诗歌就像是舞蹈,让你的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摆动,我更希望像舞蹈一样的去摄影”。所以他的照片不仅是展示所拍摄的东西,而是让人透过画面去看背后的故事。因此,筑就了托马斯·罗斯的作品充满了哲学的思辨力量,同时又像诗歌一样的优雅,整体上呈现一种冷峻而神秘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作为视觉艺术家的托马斯·罗斯。他的多媒体作品在中国、韩国、法国、意大利、瑞典及美国展览,其中包括华盛顿Hirshhorn博物馆、惠特尼美术馆、Downtown Branch、钟塔博物馆等等,也曾于2009年中国平遥国际摄影节个人特约参展。2011年10月泰吉轩画廊成功的举办了托马斯·罗斯的作品展——《人去影留》。对于艺术的理解,作为教授的托马斯·罗斯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他说:“我所认为的艺术不应该是答案而是提问”。

----------------------------------------------------------------------------作品

 
望月 久

     望月 久先生,著名风光摄影师、佳能媒体艺术独立拍摄人。1946年生于日本,1974年师从日本著名的风光摄影家白川议员, 1976年开始从事风光摄影工作, 30多年摄影生涯,他的足迹遍及70多个国家,作品被诸多世界知名摄影媒体刊登发表。作为佳能中国区代言人以及中日写真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日本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国际研修学院客座教授,他创作了大量中国风光题材的优秀摄影作品。
望月 久先生爱上了风光摄影是受安塞尔·亚当斯作品的影响,他曾两次拜访过安塞尔·亚当斯,在亚当斯的工作室里得到了大师的真传。由于擅长风光摄影,他应邀接受一些国家政府或机构的委托,拍摄了许多世界知名景区:“加拿大东部、美国境内大自然、日本中部山岳国立公园黑部大峡谷自然、印度及喜马拉亚地区严冬季节——冰的长廊”等,都被政府、机构作为风光艺术摄影。他曾多次举办个人影展,包括《树冰原》、《黑部峡谷》、《黑伏高原的四季》、《八幡平•安比高原的四季》、《森严》、《妙合无垠》等,数次参加国际影展。他的摄影作品大量被“佳能、尼康、索尼”等知名相机制造商及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的机内刊物《机翼的王国》采用,作为其公司的媒体艺术。
2010年8月21日,望月 久先生本人的摄影艺术作品《妙合无垠》在泰吉轩画廊展出;2011年11月9日,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望月 久先生的摄影作品再次与国人见面。《妙合无垠》系列作品为望月 久先生本人精选出的具有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按照博物馆收藏标准采用古典铂金印像工艺制作,是古典工艺与现代作品的完美结合。

----------------------------------------------------------------------------作品

 
新井 卓

     新井 卓,日本摄影师,1978年出生于日本川崎。曾就读于国际基督教大学,东京综合摄影专业学校毕业后,开始学最古老的摄影术—银版,被称为“日本银版第一人”,他也是当今世界上掌握银版摄影法为数不多的几位摄影师之一。
     新井 卓以横滨为工作中心,与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大学和非营利性组织合作完成各种创作项目。先后在京都造型艺术大学和东京综合摄影专业学校做讲师。2006—2012年他在横滨美术馆、大阪、叶山町、费城、法国布理塔市政厅、上海、川崎等地举办过个人作品展。2010年,他的银版作品被法国阿德里安曼特尼博物馆永久收藏。2012年3月他的福岛地震题材纪实作品在东京银座展出后非同凡响。2011年11月,泰吉轩画廊成功为新井 卓举办了个人银版作品展览——寐影幻象,其作品深受国内藏家喜爱。

----------------------------------------------------------------------------作品

 
 

京ICP备120341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837号

���ģ������http://BestMoban.Com,����ģ�������http://BestMoban.Com http://9host.cn http://bestsucai.com